技术资讯
Technical Information新奥公司技术部
自1816年Magendie提出含氮物质是动物日粮中的必需营养素以来(Munro,1964;Marliss,1977),动物蛋白质营养代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能量是评价饲料的重要指标,饲料能量浓度高低决定动物采食量、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其它营养素的需要。Preston(1966)也指出动物只有在能量满足的情况下,满足蛋白质需要才有意义。因此,饲料能量与蛋白质的适宜比例是很重要的;这点也是业界共识,但目前国内饲料界设计配方时往往偏向于重蛋白质轻能量。
1.蛋能比的含义及发展
蛋白质和能量之间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蛋白能量比或能量蛋白比,简称蛋能比(P/E)或能蛋比(E/P),蛋能比=粗蛋白浓度(g/Kg)÷消化能(或其他形态能) (MJ/kg)。随着理想氨基酸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蛋白质营养实际上就是氨基酸营养,粗蛋白变得不再“重要”,如:NRC 2012版猪营养需要中已无粗蛋白项。蛋能比也就慢慢演变成用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来表示,称为赖能比,赖能比=赖氨酸浓度(g/Kg)÷消化能(或其他形态能) (MJ/kg)。
2.猪营养上蛋能比的研究
能量和蛋白质是动物日粮中两大重要的营养素,为生长猪提供了机体维持、生长及生产所需的大部分营养物质。二者比例影响营养物质利用效率(杨凤,2000)和机体代谢,对动物生长发育、健康、生产性能、繁殖性能、产品品质等都有影响。
从整理的各国猪的能量、蛋白、赖氨酸需要量及其比例来看(详见表1)。㈠从绝对值:①生长猪消化能需要量以前期差异大(英国最少13MJ/kg、日本最多17.07MJ/kg),中后期差异较小;妊娠母猪(除NRC推荐较高外)、哺乳母猪和公猪消化能需要量差异不大。②生长猪粗蛋白需要量以前期和后期差异大、中间差异小,其中又以NRC推荐蛋白需要量最高;妊娠母猪和公猪粗蛋白需要量差异不大,哺乳母猪各国推荐值差异较大;③以赖氨酸需要量来看,生长猪各阶段和配种公猪各国推荐量差异都不大、妊娠母猪居中、哺乳母猪最大。㈡二者的比值:①蛋能比生长猪各阶段和各种猪的比值差异都比较大;②赖能比,哺乳母猪差异最大约40%,生长猪前期居中约25%,生长猪中后期、妊娠母猪及种公猪较小均在16%以下。下面就蛋白能量比争议大的哺乳母猪、生长猪早期及实际生产中出入大的生长猪育肥阶段做一综述。
2.1. 蛋能比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表1中各国推荐的哺乳母猪DE集中在13~14 MJ/kg、CP变异为13~18.5%、蛋能比集中在11-13 g/MJ·DE;结合最近研究,哺乳母猪饲粮DE13~14 MJ/kg、CP 17~18.5%、蛋能比为12-13 g/MJ·DE可能更适合我国当下哺乳母猪维持高繁殖性能的营养需要,且高营养水平饲粮有助缓解母猪泌乳期失重。唐春艳等(2005)采用固定蛋能比13,粗蛋白、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8.50%& 14.23MJ/kg和17.10%& 13.20MJ/kg的两种饲粮饲喂杜长大经产哺乳母猪:对乳成分和仔猪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影响哺乳母猪采食量(分别为5.24、5.80kg/天·头)和泌乳期体重损失。于桂阳等(2002)采用固定蛋能比13,蛋白、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5.41%&12.67 MJ/kg、16.89%&13.00 MJ/kg、18.28%& 13.78 MJ/kg的三种饲粮饲喂大约克纯繁初产哺乳母猪:后两组母猪繁殖性能较好,均显著优于第一组,后两组间无差异。陈国宇和陈连茂(2001)对54头加系哺乳期母猪饲喂三种不同蛋能比饲粮为期21d,结果表明:蛋能比水平对母猪体失重无显著影响;对母猪断奶后至第一次发情间隔时间有极显著影响, 蛋能比水平为12g/MJ·DE 时发情时间(5.7天)明显少于10 g/MJ·DE(8.7天)和11g/MJ·DE(7.0天)水平时。由于在实际生产中几乎没有母猪能采食到我们理论推算出的采食量水平来发挥最大生产性能(Matzat等,1999),因此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是此期营养的关键,而高营养水平的饲粮有助缓解采食不足造成的母猪泌乳期体失重。故母猪繁殖性能更好。且添加脂肪来源的能量有助提高仔猪成活率,妊娠后期及哺乳期添加脂肪提高仔猪成活率效果最佳(Coffey等,1982;Azain,1993:Averette等,1999; 卢荣洲等,2005)。Pettigrew(1981)总结了49个有关母猪饲喂脂肪影响仔猪成活率的试验,其中63%为正效果,37%为负效果,总体提高仔猪成活率2.3%。而且发现,当群体仔猪成活率低于80%时,添加脂肪效果较为理想。
2.2 蛋能比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近年的研究表明,早期断奶仔猪需要高能饲粮。陈晓春等(1999)报道:28~60 日龄与60~70 日龄仔猪达最佳生产性能的DE、赖氨酸和赖能比分别为:15.90 MJ.DE /kg、1.52%、0.96 g.Lys/MJ.DE与14.06 MJ.DE /kg、1.54%、1.10(g.Lys) /MJ.DE。这表明断奶仔猪早期要达到最佳生长性能需要高能饲粮。蒋宗勇等(2005)研究表明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油脂以提高饲料消化能,前期对生长性能无影响,2周后显著提高,且添加6%效果最好;但王东进等(2006)报道,断奶仔猪饲粮中脂肪添加量应在2~4%。这可能与高能日粮有利于提高应激条件下动物的免疫力有关(杨烨等,2004)。目前国内配方主要参考NRC(1998)和中国饲养标准(2004),乳仔猪料能量和赖氨酸水平一般在13.80~14.64MJ.DE/kg和1.3~1.5%、赖能比在1.0左右;可见能量低于最佳生长性能需要,蛋白需要一般采用低粗蛋白高氨基酸的模式,且通常都能满足需要。
表1 各国猪的能量、蛋白、赖氨酸需要量及其比例的比较
国家及公布年份 | 生长猪(kg) | 种猪 | ||||||||
阶段 | 中国·瘦肉型(2004) | 3~8 | 8~20 | 20~35 | 35~60 | 60~90 | 妊娠母猪 150~180kg |
泌乳母猪 180~240kg |
配种公猪 | |
美NRC(1998) | 3~5 | 5~10 | 10~20 | 20~50 | 50~80 | 80~120 | 妊娠母猪 175kg |
哺乳母猪 175kg |
配种公猪 | |
法AEC(1989) | 5~10 | 10~25 | 25~60 | 60~100 | 妊娠母猪 | 哺乳母猪 | ||||
日本(1987) | 1~5 | 5~10 | 10~20 | 20~35 | 35~70 | 70~110 | 妊娠母猪 | 哺乳母猪 | ||
英ARC(1981) | 0~3周龄 | 3~8周龄 | 15~50 | 50~90 | 哺乳母猪 | |||||
消化能DE(MJ/kg) | 中国·瘦肉型(2004) | 14.02 | 13.60 | 13.39 | 13.39 | 13.39 | 12.55 | 13.81 | 12.95 | |
美NRC(1998) | 14.23 | 14.23 | 14.23 | 14.23 | 14.23 | 14.23 | 14.23 | 14.23 | 14.23 | |
法AEC(1989) | 14.64 | 14.64 | 13.60 | 13.50 | 12.55 | 12.97 | ||||
日本(1987) | 17.07 | 15.48 | 14.27 | 13.81 | 13.47 | 13.56 | 12.39 | 13.81 | ||
英ARC(1981) | 13.00 | 13.00 | 13.00 | 13.00 | 12.59 | |||||
粗蛋白CP(%) | 中国·瘦肉型(2004) | 21.0 | 19.0 | 17.8 | 16.4 | 14.5 | 13.0 | 18.0 | 13.5 | |
美NRC(1998) | 26.0 | 23.7 | 20.9 | 18.0 | 15.5 | 13.2 | 12.4 | 18.5 | 13.0 | |
法AEC(1989) | 18.0 | 16.0 | 15.0 | 13.0 | 12.0 | 14.0 | ||||
日本(1987) | 28.0 | 22.0 | 18.0 | 16.5 | 15.0 | 13.0 | 12.0 | 15.0 | ||
英ARC(1981) | 20.8 | 18.2 | 15.6 | 11.2 | 13.8 | |||||
赖氨酸(%) | 中国·瘦肉型(2004) | 1.42 | 1.16 | 0.9 | 0.82 | 0.7 | 0.51 | 0.91 | 0.55 | |
美NRC(1998) | 1.5 | 1.35 | 1.15 | 0.95 | 0.75 | 0.6 | 0.54 | 0.97 | 0.6 | |
法AEC(1989) | 1.5 | 1.15 | 0.9 | 0.75 | 0.45 | 0.7 | ||||
日本(1987) | 1.55 | 1.18 | 1.02 | 0.84 | 0.72 | 0.6 | 0.42 | 0.63 | ||
英ARC(1981) | 1.45 | 1.27 | 1.1 | 0.78 | 0.63 | |||||
蛋能比(g/MJ) | 中国·瘦肉型(2004) | 14.98 | 13.97 | 13.29 | 12.25 | 10.83 | 10.36 | 13.04 | 10.42 | |
美NRC(1998) | 18.28 | 16.66 | 14.69 | 12.65 | 10.90 | 9.28 | 8.72 | 13.00 | 9.14 | |
法AEC(1989) | 12.30 | 10.93 | 11.03 | 9.63 | 9.56 | 10.79 | ||||
日本(1987) | 16.40 | 14.21 | 12.61 | 11.95 | 11.14 | 9.59 | 9.69 | 10.86 | ||
英ARC(1981) | 16.00 | 14.00 | 12.00 | 8.62 | 10.96 | |||||
赖能比(g/MJ) | 中国·瘦肉型(2004) | 1.01 | 0.85 | 0.67 | 0.61 | 0.52 | 0.41 | 0.66 | 0.42 | |
美NRC(1998) | 1.05 | 0.95 | 0.81 | 0.67 | 0.53 | 0.42 | 0.38 | 0.68 | 0.42 | |
法AEC(1989) | 1.02 | 0.79 | 0.66 | 0.56 | 0.36 | 0.54 | ||||
日本(1987) | 0.91 | 0.76 | 0.71 | 0.61 | 0.53 | 0.44 | 0.34 | 0.46 | ||
英ARC(1981) | 1.12 | 0.98 | 0.85 | 0.60 | 0.50 |
2.3. 蛋能比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育肥猪推荐蛋白一般为13%~15%、能量13 ~14 MJ/kg、蛋能比10g/MJ.DE ~ 11g/MJ.DE。NRC(1998)和中国饲养标准(2004)中育肥猪消化能的推荐值为14.23MJ/kg和13.39MJ/kg风干饲粮。在我国,由于饲料原料、配方成本和使用习惯的限制,大多数的饲粮能值无法达到上述推荐值,消化能多在12.54~12.97 MJ/kg之间。加之由于蛋白或氨基酸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有硬性要求和养殖户长期习惯关注蛋白指标,造成配方中蛋能比的失衡。而动物生长规律又是“先骨头、再肌肉、后脂肪”,这就注定了能量在后期饲料配方中占蛋白比重加大。闫祥洲(2008)用固定DE为13.23MJ/kg,蛋能比分别为10.57和12.14g/MJ.DE的两种饲粮饲喂初重约为65 kg的杜×(长×大)育肥猪、为期22d,试验结果表明两组生产性能差异不显著,但经济效益显著,蛋能比10.57组平均每头猪多收入7.85元。而王昕陟和沈洪欢(2009)研究表明在蛋能比固定为12.66g/MJ.DE的条件下育肥猪(初始体重约50kg)采食三种不同能量浓度饲粮,高能组(14.21 MJ.DE DE/kg)猪只饱感强、行为怪癖发生频率最低、趴卧时间最多,有助提高生产性能。但饲粮能量直接关系动物体脂肪沉积水平,饲粮蛋能比与胴体脂肪沉积呈负相关、与胴体水分呈正相关,胴体蛋白质呈一定的正相关(李忠荣,2000)。
3.影响蛋能比的因素
影响饲粮蛋能比的因素很多,包括动物品种、动物阶段、饲养目的、养殖环境等。动物品种不同,代谢、转化效率、体组成等差异,对能量、蛋白及其比例要求自然就不同。动物所处阶段不同,受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蛋能比有所不同;一般蛋能比随着动物日龄的增长而降低,这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秦鹏等研究表明不仅饲料的蛋能比要控制在一定的水平,而且饲料的营养水平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经济效益才最好,最高的营养水平生产性能最好,然而经济效益却不一定最好,并且在低能高蛋白营养水平和高能低蛋白营养水平之间,高能量低蛋白更有利于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饲粮能量和蛋白质保持适宜比例,对不适环境中的动物作用更为明显。杨烨等(2004)研究表明应激条件下降低猪的蛋能比有利于提高动物免疫力。冷、热应激均会提高动物的能量需要,但对蛋白质、赖氨酸和蛋氨酸的需要量和利用率无影响(杨凤,2001);故冷、热条件下需要降低饲粮蛋能比。据报道,在平均气温7~9℃,18~35kg、35~60kg和60~90kg的猪适宜的蛋能比分别为10.54g/MJ.DE、9.84 g/MJ.DE和9.14 g/MJ.DE(杨凤,2001)。但热应激降低动物采食量,加上动物具有“为能而食”的本能尤其是家禽,提高蛋能比会导致其他营养物质的不足;故在热应激条件下关于蛋能比的报道不一致。杨烨等(2004)和梅绍锋(1998) 指出,热应激条件下提高能蛋比可提高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免疫力,有利提高生产性能。海南省的热带地区瘦肉型生长育肥猪饲养标准推荐25~50kg生长猪在热季(13.11 g/MJ.DE)提高蛋能比(冷季:11.95 g/MJ.DE)。
4.结语
4.1 在设计配方蛋能比,在参考现有标准推荐值的基础上,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和目的进行适当修正。
4.2 现有猪应用需要标准推荐的蛋白、能量及蛋能比,在现代饲养条件下已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便在变化了的饲养条件下继续发挥其应用价值。